欢迎光临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 设为首页   |   加入收藏   |   网站地图
中 知 鉴 证
ZHONG ZHI JIAN ZHENG
高院系统备案的第三方鉴定机构
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 >> 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 >> 鉴定知识
新闻动态
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
咨询热线:0571-86385122
手机:18966480087
邮箱:jiandingx@163.com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江淑路260号15264室
网址:www.hzzzjd.com
鉴定知识
供应商材料造假?采购必学的 3 步鉴定取证术
发布时间:2025/7/16   来源: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  阅读:40
在采购工作中,供应商材料造假如同 “隐形炸弹”,不仅会导致生产质量问题、项目延期,更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。面对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,采购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鉴定取证方法,才能精准识假、有效维权。今天就分享采购必学的 3 步鉴定取证术,帮你筑牢供应链质量防线。

第一步:前期预防,筑牢 “源头筛查” 防线

材料造假的识别,应从供应商准入和合同签订环节开始,通过 “事前约定 + 资料核验” 降低造假风险,同时为后续取证留存依据。
1. 明确材料标准,细化合同条款
在采购合同中,必须清晰约定材料的核心指标(如材质成分、规格参数、性能标准)、验收方法(如抽样比例、检测机构)以及造假违约责任(如双倍赔偿、解除合同)。例如采购钢材时,需明确约定 “碳含量≤0.2%”“屈服强度≥300MPa”,并注明检测依据为 GB/T 700 - 2006 国家标准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合同中未明确塑料件的阻燃等级标准,后期发现材料不达标时,因缺乏合同依据难以索赔,教训深刻。
2. 核验供应商资质与材料证明
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合格证、质检报告、出厂证明等文件,要做到 “三查”:
查真伪:通过官方渠道验证(如建材类可在住建部门平台查询质检报告编号);
查匹配:核对报告中的材料型号、批次是否与实际供货一致,避免 “张冠李戴”(曾有案例中,供应商用 A 批次合格报告掩盖 B 批次不合格材料);
查时效:确保质检报告在有效期内,尤其是化工原料、电子元件等时效性强的材料。

第二步:中期鉴定,精准 “识假辨伪” 技巧

收到材料后,若发现外观异常或对质量存疑,需通过科学鉴定手段 “揪出猫腻”,避免不合格材料流入生产环节。
1. 初步筛查:感官与简易工具检测
通过 “看、摸、测” 快速识别明显造假:
外观检查:金属材料查看是否有裂纹、锈蚀、镀层不均;塑料件观察颜色是否均匀、有无毛刺或异味;电子元件核对标识是否清晰(造假材料常存在标识模糊、字体歪斜问题)。
简易工具检测:用卡尺测量尺寸偏差(如螺栓直径是否符合标准),用万用表检测电线导电性,用磁铁区分 “不锈钢” 与 “镀铬铁件”(不锈钢一般无磁性,铁件则有磁性)。某机械制造企业采购人员通过卡尺测量,发现轴承内径偏差超 0.5mm,及时拦截了不合格材料。
2. 专业检测:委托权威机构出具报告
对初步筛查存疑的材料,需委托具备 CMA、CNAS 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,按合同约定标准进行检测。重点关注:
核心指标检测:如采购防水材料需检测 “不透水性、拉伸强度”,采购食品包装材料需检测 “重金属含量、溶剂残留”;
破坏性检测:对关键材料(如承重钢结构)进行力学性能试验(拉伸、弯曲、冲击测试),确认是否达标;
溯源检测:通过成分分析(如光谱分析)确认材料成分是否与约定一致,某新能源企业发现采购的 “高纯度硅料” 实际掺杂了大量杂质,正是通过成分检测锁定证据。

第三步:后期取证,固定 “维权铁证” 链条

一旦确认材料造假,需全面固定证据,为索赔、追责提供法律支持,避免供应商抵赖。
1. 完整留存材料与流转记录
封存样品:将不合格材料单独封存,贴上标签注明 “供应商名称、采购批次、封存日期”,由双方签字确认,避免样品被调换;
记录流转过程:收集采购订单、送货单、入库验收单、质检记录等,证明材料 “从供应商到企业” 的完整流转路径,防止供应商否认供货事实。
2. 多形式固定沟通证据
书面确认:向供应商发送《质量异议通知书》,明确指出材料问题、附初步检测结果,要求对方书面回复(盖章确认),若对方承认造假,该文件可作为核心证据;
录音录像:与供应商沟通时全程录音(需提前告知),现场查看材料问题时拍摄视频,清晰记录材料标识、缺陷状态及双方人员对话。某建材采购案中,供应商在录音中承认 “为降成本更换了原材料”,该录音成为法院判决的关键依据。
3. 委托第三方出具 “鉴定意见书”
若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,需由专业鉴定机构出具 “因果关系鉴定”,证明材料造假与后续损失(如生产返工、产品报废)的直接关联。例如某电子厂因采购的劣质芯片导致成品批量故障,通过鉴定确认 “芯片质量不达标是故障唯一原因”,最终成功索赔全部损失。
面对供应商材料造假,采购人员既要 “防患于未然”,通过前期约定和资质核验降低风险;也要 “慧眼识假”,借助专业检测手段精准识别问题;更要 “证据确凿”,用完整的证据链保障企业权益。记住:每一份合格的材料,都是企业产品质量的基石;每一次成功的识假取证,都是对供应链安全的守护。你在采购中遇到过材料造假问题吗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应对经验!
 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hzzzjd.com/News_Show.asp?id=55
上一篇: 产品是否存在缺陷,举证责任谁承担?
下一篇: 评估基本功之如何做好价格测算?3 大核心步骤 +
中 知 鉴 证
ZHONG ZHI JIAN ZHENG
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
咨询热线:0571-86385122    18966480087
邮箱:jiandingx@163.com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江淑路260号15264室
Copyright  2023  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  版权所有      网址:www.hzzzjd.com      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浙ICP备2023002929号      【网站地图】
*本站部分网页素材及相关资源来源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速告知,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