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 设为首页   |   加入收藏   |   网站地图
中 知 鉴 证
ZHONG ZHI JIAN ZHENG
高院系统备案的第三方鉴定机构
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 >> 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 >> 常见问题
鉴定指南
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
咨询热线:0571-86385122
手机:18966480087
邮箱:jiandingx@163.com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江淑路260号15264室
网址:www.hzzzjd.com
常见问题
专利权的分类:基于知识产权评估视角的解析
发布时间:2025/9/11   来源: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  阅读:27
在知识产权体系中,专利权作为核心组成部分,是创新主体保护技术成果、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律工具。而专利权的分类不仅是专利申请、管理的基础,更直接影响知识产权评估的方法选择、价值判断及风险分析。不同类型的专利权在技术属性、法律状态、市场前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其评估逻辑与核心要素也各不相同。本文结合知识产权评估专业知识,从法律、技术、评估应用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专利权的分类体系,剖析各类专利权的评估要点,为企业、评估机构提供实践参考。

一、专利权分类的核心意义:为评估奠定基础

专利权分类是知识产权评估的 “第一步”—— 只有明确专利的具体类型,才能精准把握其技术价值、法律风险与市场潜力,进而选择适配的评估方法(如成本法、收益法、市场法)。例如,发明专利因技术创新性强、保护期限长,评估时更侧重 “未来收益折现”;而实用新型专利因技术成熟度较高、稳定性较弱,评估中需重点考量 “法律有效性” 与 “替代技术风险”。同时,分类也直接影响评估参数的选取,如外观设计专利的评估需聚焦 “美学价值对产品销量的贡献度”,而发明专利则需测算 “技术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”。因此,清晰的专利权分类是确保评估结果客观、准确的前提。

二、法律维度的分类:基于《专利法》的法定划分

我国《专利法》明确将专利权分为发明、实用新型、外观设计三类,这是最基础、最核心的分类方式,直接决定了专利的申请条件、保护期限与法律效力,也是知识产权评估中首先需明确的分类标准。
(一)发明专利:技术创新的 “最高等级”
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,是专利权中创新性要求最高、保护力度最强的类型。其核心特点与评估要点如下:
1. 核心特征
创新性要求:需具备 “新颖性、创造性、实用性”(简称 “三性”),其中 “创造性” 要求最高 —— 需达到 “同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看来非显而易见” 的程度,例如从 “手动插秧” 到 “全自动插秧机” 的技术突破可申请发明专利。
保护范围:涵盖产品发明(如新型半导体材料)、方法发明(如药物合成工艺)、改进发明(如对现有发动机燃油效率的提升方案),保护范围最宽。
申请流程:需经过 “实质审查”(审查员对 “三性” 进行全面审查),申请周期较长(通常 2-3 年),授权率较低(约 40%-50%)。
保护期限:自申请日起 20 年,期满后进入公有领域。
2. 评估要点
技术价值评估:重点分析技术的 “创新性程度” 与 “不可替代性”,可通过专利文献检索(如在知网专利数据库、USPTO 数据库中对比同领域技术),判断其技术领先性;同时评估技术的成熟度(如处于实验室阶段、中试阶段还是产业化阶段),成熟度越高,未来收益实现的可能性越大。
收益法的核心应用:因发明专利往往能形成技术垄断,带来持续的超额收益,评估时多采用收益法,核心参数包括 “预期销售收入、技术分成率、折现率”。例如,某企业的 “新能源汽车电池快充技术” 发明专利,评估时需预测未来 5 年的授权使用收入,按 15%-25% 的技术分成率计算收益,再以 12%-15% 的折现率(考虑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)折算现值。
法律风险考量:需核查专利的 “实质审查状态”(是否已授权、是否处于无效宣告程序中),例如处于 “无效宣告请求中” 的发明专利,可能因 “创造性不足” 被宣告无效,评估价值需大幅下调。
(二)实用新型专利:实用技术的 “快速保护”
实用新型专利(简称 “实用新型”)是指对产品的形状、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,俗称 “小发明”,侧重技术的 “实用性” 与 “改进性”,而非 “突破性创新”。
1. 核心特征
创新性要求:同样需具备 “三性”,但 “创造性” 要求低于发明专利 —— 仅需 “同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看来有一定进步” 即可,例如将 “圆形水杯” 改为 “带防滑握柄的方形水杯” 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。
保护范围:仅针对 “产品的形状、构造”,不包括方法发明(如生产工艺)和无固定形状的产品(如液体燃料),保护范围较窄。
申请流程:仅需 “形式审查”(审查申请文件是否完整、格式是否规范),无需实质审查,申请周期短(通常 6-12 个月),授权率高(约 80%-90%)。
保护期限:自申请日起 10 年,期满后失效。
2. 评估要点
成本法的优先适用:因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复杂度较低、研发成本相对可控,评估时若难以预测未来收益(如未产业化的技术),可采用成本法,计算 “研发成本(人员工资、设备折旧、材料费用)+ 申请费用 + 维护费用 - 贬值”。例如,某机械厂的 “新型轴承结构” 实用新型专利,研发成本 50 万元,使用 3 年后,按 10% 的年折旧率计算,评估值约为 50×(1-3×10%)=35 万元。
稳定性风险评估:由于未经过实质审查,实用新型专利的 “法律稳定性” 较弱,易被提起无效宣告。评估中需通过 “专利稳定性分析”(如检索相近技术,判断其是否符合 “三性”),若存在明显的新颖性缺陷,需扣减 20%-50% 的价值。
市场应用价值判断:聚焦技术的 “实际应用场景”,评估其是否能解决具体生产问题、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。例如,某农业设备的 “可折叠犁具” 实用新型专利,若能使运输成本降低 30%,则可结合市场销量测算其价值。
(三)外观设计专利:产品美学的 “法律保护”
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、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、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,核心保护 “产品的外观美学特征”,而非技术功能。
1. 核心特征
创新性要求:需具备 “新颖性、区别性、非功能性”,即设计与现有设计相比有明显区别,且美感不是由技术功能唯一决定(如手机的曲面屏设计若仅为握持舒适则不属外观设计,若兼具美学效果则可申请)。
保护范围:针对产品的外观形态,如家电的造型、服装的图案、汽车的前脸设计等,需与具体产品结合(不能单独保护抽象图案)。
申请流程:仅需形式审查,申请周期短(6-8 个月),授权率较高(约 70%-80%)。
保护期限:自申请日起 15 年(2021 年《专利法》修订后延长,此前为 10 年)。
2. 评估要点
市场法的重点应用:若存在同类外观设计专利的交易案例,可采用市场法,通过对比 “设计相似度、产品类别、交易价格” 调整评估值。例如,某手机厂商的 “渐变色后盖” 外观设计专利,可对比市场上同类渐变色设计专利的授权费用(如每年 50 万元),结合设计的独特性调整为 45-55 万元。
美学价值与品牌贡献评估:外观设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“提升产品吸引力、促进销售、塑造品牌形象”,评估时需测算 “外观设计对产品溢价的贡献比例”。例如,某奢侈品包包的 “独特花纹” 外观设计,使产品售价高于同类普通产品 2000 元,若年销量 1000 个,则年收益贡献约 200 万元,按 5 年期限、10% 折现率计算,评估值约 800 万元。
侵权风险与仿冒成本分析:若外观设计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,易被仿冒,则其 “维权价值” 也需纳入评估 —— 可测算 “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失” 或 “维权获得的赔偿金额”,作为评估增值因素。

三、技术维度的分类:基于技术属性的细分

从知识产权评估的 “技术价值分析” 需求出发,可按技术的成熟度、应用领域、创新程度等维度对专利权进一步细分,不同细分类型的评估逻辑差异显著。
(一)按技术成熟度分类:实验室阶段、中试阶段、产业化阶段
实验室阶段专利:技术仅在实验室环境下验证可行,未进行规模化试验。评估时多采用成本法,需扣减较高的 “产业化风险溢价”(通常 30%-50%),因技术可能无法转化为实际产品。
中试阶段专利:已完成小规模试验,正在进行放大试验以验证工业化可行性。评估可采用 “成本法 + 收益法结合”,根据中试成功率(如 60%)调整收益现值,例如预期收益 100 万元,按 60% 成功率计算,评估值约 60 万元。
产业化阶段专利: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生产,产生稳定收益。评估优先采用收益法,核心参数基于历史销售数据测算,风险溢价较低(5%-10%)。
(二)按应用领域分类:机械、电子、化工、生物医药等
不同领域的专利因 “技术迭代速度、市场需求、研发成本” 不同,评估重点各异:
生物医药专利:需重点评估 “临床试验进度”(如 I 期、II 期、III 期)、“专利保护期内的市场独占期” 及 “政策审批风险”(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结果),III 期临床试验后的专利价值远高于早期阶段。
电子信息专利:技术迭代快(如芯片技术每 1-2 年更新一代),评估时需缩短 “收益预测周期”(通常 3-5 年),并考量 “替代技术出现的风险”。
机械制造专利:技术稳定性较强,评估侧重 “设备改造带来的成本节约” 与 “生产效率提升”,可通过 “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额 × 年产量” 测算收益。
(三)按创新程度分类:原创性专利、改进性专利、组合性专利
原创性专利:开辟全新技术领域的专利(如第一次提出 “智能手机触控技术”),技术垄断性强,评估时可采用较高的技术分成率(20%-30%)。
改进性专利: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优化的专利(如对触控技术的灵敏度提升),价值依赖于原创专利,评估时需扣除 “基础专利的许可费用”。
组合性专利:将多项现有技术组合形成的新方案(如 “触控 + 指纹识别 + 面部识别” 的组合解锁技术),评估需分析 “组合带来的协同效应”,若协同效应使产品销量提升 50%,则价值按协同效应比例放大。

四、评估应用维度的分类:基于评估目的的划分

知识产权评估的目的直接影响专利权的分类视角,不同评估目的下,需重点关注的专利类型与价值要素各不相同,常见分类包括 “出资入股类、融资抵押类、侵权维权类、许可转让类”。
(一)出资入股类专利:侧重 “长期稳定性与收益潜力”
企业以专利权出资入股时,需评估专利的 “长期价值”,因此优先选择授权稳定、产业化成熟、保护期限较长的专利,如发明专利或产业化阶段的实用新型专利。评估要点包括:
专利的 “权属清晰度”(是否存在共有、质押等权利瑕疵);
技术的 “可持续盈利能力”(预测未来 10-20 年的收益);
与入股企业业务的 “匹配度”(是否能融入企业现有生产体系)。
例如,某科技公司以 “人工智能图像识别” 发明专利出资入股,评估时需确认专利无权属纠纷,预测该技术在入股企业产品中的应用比例,按 10 年收益期、15% 折现率计算现值。
(二)融资抵押类专利:侧重 “流动性与风险可控性”
专利权用于银行融资抵押时,评估需关注专利的 “变现能力” 与 “风险可控性”,优先选择市场认可度高、法律状态稳定、易估值的专利,如知名企业的发明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。评估要点包括:
专利的 “法律有效性”(是否在保护期内、是否按时缴纳年费);
市场上的 “交易活跃度”(是否有同类专利的抵押案例);
技术的 “贬值速度”(避免抵押期间价值大幅缩水)。
例如,某汽车企业以 “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” 专利抵押融资,评估时需核查专利年费缴纳情况,参考同类汽车外观专利的抵押价值(通常为授权许可费的 3-5 倍),并扣减 20% 的变现风险。
(三)侵权维权类专利:侧重 “侵权损失与维权成本”
在专利侵权纠纷中,评估需测算 “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失” 或 “侵权人获得的非法利润”,因此需聚焦被侵权专利的 “市场份额” 与 “侵权行为的影响范围”,常见于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。评估要点包括:
专利产品的 “市场占有率”(侵权导致的销量下降比例);
侵权产品的 “生产销量” 与 “利润空间”;
维权过程中的 “合理费用”(律师费、诉讼费、鉴定费等)。
例如,某企业的 “新型保温杯结构” 实用新型专利被侵权,评估时需统计侵权产品的年销量 10 万个、单位利润 5 元,同时计算维权费用 20 万元,则侵权损失约为 10×5+20=70 万元。
(四)许可转让类专利:侧重 “许可模式与收益分成”
专利权许可或转让时,评估需根据 “许可类型”(独占许可、排他许可、普通许可)确定价值,不同许可模式下的专利价值差异显著:
独占许可:被许可方独占使用专利,许可方不得再授权他人,价值最高(通常为专利总价值的 60%-80%);
排他许可:许可方与被许可方共同使用,价值次之(40%-60%);
普通许可:许可方可授权多个被许可方,价值最低(10%-30%)。
评估要点包括 “许可期限、许可地域范围、收益分成比例”,例如某 “软件开发方法” 发明专利的普通许可,许可期限 3 年,约定按被许可方销售额的 5% 分成,预测 3 年销售额合计 1000 万元,则许可费评估值约为 1000×5%=50 万元。

五、结语

专利权的分类是一个多维度、多层次的体系 —— 法律维度的 “发明、实用新型、外观设计” 划分是基础,技术维度的分类聚焦 “价值根源”,评估应用维度的分类则紧扣 “实际需求”。在知识产权评估实践中,需将多维度分类结合起来,例如评估一项 “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化阶段的发明专利” 用于出资入股时,需同时考量其法律稳定性、技术成熟度、长期收益潜力及权属状况。只有精准把握不同类型专利权的核心特征与评估要点,才能出具科学、可靠的评估报告,为企业专利布局、融资决策、维权行动提供专业支撑,真正实现专利权的 “价值最大化”。
 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hzzzjd.com/News_Show3.asp?id=137
上一篇: 敏捷开发中如何量化工作量并进行软件造价估算?
下一篇: 进行软件造价评估的必要性有哪些
中 知 鉴 证
ZHONG ZHI JIAN ZHENG
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
咨询热线:0571-86385122    18966480087
邮箱:jiandingx@163.com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江淑路260号15264室
Copyright  2023  杭州中知鉴定评估有限公司  版权所有      网址:www.hzzzjd.com      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浙ICP备2023002929号      【网站地图】
*本站部分网页素材及相关资源来源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速告知,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*